重讀經典 | 馬克思主義系列談第九講——資本篇(三): 貨幣拜物教
發布時間:2022.11.12 新聞來源:邢臺市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大家好,我是志杰。歡迎收聽馬克思主義系列談第九講資本篇(三): 貨幣拜物教。
我們研讀馬克思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到后來的《資本論》,發出了一個靈魂的拷問:你是作為目的還是作為手段而存在?從這個角度講,馬克思就不僅僅、或者不是一個經濟學家,而是哲學家。
《資本論》第一章的論述,商品不是物品,一個物品如果不能被交易,它當然不是商品,可是在資本主義系統下的交易、商品之間的交易,形成了馬克思說的拜物教,或者是拜物精神。這就指向形成商品交易的不只是市場,還有它背后的一套信仰、信念。這里的拜物并不是拜金,更不是指瘋狂的購物行為。在馬克思的理論語境中,拜物教指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類無法自行定義自己欲望的一種狀態。
到18、19世紀,人類運用貨幣的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但貨幣到這個時候進入了新的階段,產生了特殊的新現象。貨幣快速地脫胎換骨,功能大幅增強。因為必須要靠貨幣來維持復雜的交易系統,才能夠讓每一個分工下的專業生產出來的貨品進人系統中,讓分工可以繼續提升它的效率,繼續細化。
在這種狀態下,依照馬克思的說法,就使得貨幣從量變走到了質變。人們為了有更便捷的交易,必須創造更方便、更好用的貨幣,于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交易,需要越來越多的貨幣,貨幣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了自身的系統,甚至貨幣就變得擁有了自己的生命。剛開始,錢不過是為了讓我們去交換別的東西而存在的,但是后來錢不再只是錢了。錢可以幫助我們儲存價值,可以幫我們換取地位。到后來錢變成了數字,它本身變成了人愿意付出生命代價去追求的對象。原來是一種工具,后來工具變得越來越重要,重要到一方面它讓人遺忘掉了本來運用工具要去追求的目的,另一方面這個工具重要到本身似乎變成了目的:這不就是“異化”嗎?本來是一種工具,本來是為了服務特定的人或者是發揮特定的作用的,但是這個時候它已從量變到質變,地位越來越高,高到后來反過來了——貨幣、金錢,以及由貨幣、金錢蛻化而出的資本,變成了主人;甚至它通過主宰交易系統,進而主宰了牽涉在交易系統中的所有人。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貨幣也“異化”了。
我們要探索馬克思的社會理論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認知,不得不了解,什么是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貨幣信仰。
作為德國人的馬克思,他到英國倫敦之后,發現英國人跟貨幣和商品之間的關系產生了一種類似于宗教般的信仰,看待錢的方式方法,和宗教背景環境中看待上帝的方式,極為類似。如果今天你去對一個信徒說,你身上佩戴的這個十字架不就是一個金屬項鏈的裝飾嗎?或者是教堂里面的十字架,不就是一塊木頭嗎?你干嘛要崇拜這塊木頭?而耶穌基督不就是一個人,他的經歷不過就是記錄在一本書里面的一段歷史,你干嘛要相信呢?對比比照之下也就了解,貨幣在英國資本社會里,它變成了一套信仰。比如說,你可告訴大家說,你來看一下,你銀行里的賬戶,不就是數字嗎?或者你來拿一張百元紙幣,你告訴他說,我用化學分析給你看,這就是一張紙;我甚至可以明確地還原這張紙怎么被印成百元鈔票,用了什么樣的油墨,加了一些什么樣的防衛裝置。你為什么要對一張紙賦予這么多的意義,投注這么多的信心,覺得有這一張紙跟沒這一張紙對你的差別這么大?如果用這種方式跟信徒講話,你知道你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信徒絕對不會因為你可以用化學的方式證明十字架只是金屬或只是一塊木頭,他就放棄他的信仰。
對于在資本主義系統里面的人,鈔票就不是一張紙,賬戶里面的數字就不是數字。他相信這張紙跟這個數字,最關鍵的一件事情,它是可以增長的,所以他的信仰有他的基礎,他的信仰有他的方向。
這就是馬克思當時看到的全新的社會形態的出現,它也來自一種新的經濟架構,而新的經濟架構就誕生了全新的思想跟信仰。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件事情,我們就不能夠體會,就不能夠理解,什么是真正在歷史上社會的改變;我們也就沒有辦法追究、能夠講清楚,社會的改變是如何來的。
《資本論》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它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告訴大家,他描述這樣的一個新的社會,他在幫我們解釋舊的社會如何結束,新的社會如何產生。所以說,《資本論》又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史以及社會學理論的文獻。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期接著講《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論。好的,再會。